真知灼见的意思,真知灼见造句
真知灼见(拼音:zhēn zhī zhuó j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真知灼见(灼:明白,透彻)指正确而透彻的认识,高明的见解。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真知灼见,出处解释和例句
真知灼见拼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真知灼见解释:
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真知灼见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成语故事
北宋宋神宗时期有个文学家叫苏轼(号东坡),他年轻时就很聪慧,不仅过目成诵,而且能出口成章,宰相王安石对他十分器重。苏轼自恃聪明,经常在人前卖弄自己。
有一次,他看了王安石《咏菊》诗中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后,认为这两句诗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在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敢与秋霜挑战,因为它的花凋落得晚,所以花落时只是焦干枯烂,而不会落瓣。如此一来,那句“吹落黄花满地金”就与实不符了。
想到这里,苏轼就在这两句诗之下又写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两句,意在讽讥王安石。王安石看了苏轼的两句诗后,觉得他太狂妄自大了,于是便将他贬到黄州,当了个小小的团练副使。
转眼间,秋天到了。苏轼看到了黄州菊花凋落时满地铺金的情景,心里颇有感慨地对朋友说:“我当初被谪黄州,还以为是王安石恨我揭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并没有错,倒是我错了。即使是有真知灼见的人都会有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其他人呢。以后我们可都要记住,绝对不可以轻易地议论别人、取笑别人,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啊。”
真知灼见成语寓意
苏轼因为自以为是的“真知灼见”,评论王安石的诗句有误,菊花不可能落瓣满地黄而被贬黄州,直到自己在黄州亲眼目睹菊花凋落时的情景,才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成语告诉人们,身边的事物不会时刻因某个人而有所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才智、见识,因为有才智、见识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原理,继而也就有了深刻的见解,对外部环境时局的变化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只有谦虚地认真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才能有真正的“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成语辨析
真知灼见—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与“远见卓识”意义相近,两者都含有见解高明的意思;区别在于“真知灼见”表述的是既有真正的知识,又有高超的见解;“远见卓识”表述的是既有高超的见解,又有远大的目光。“真知灼见”重在见解透辟,“远见卓识”重在目光远大。
真知灼见成语运用
真知灼见成文用法
“真知灼见”指正确而透彻的认识,高明的见解。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真知灼见例句:
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倚墙之见,依违之言,岂~者哉!(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
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你今日之论,皆虚涉空谈,非真知灼见之实。”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凡是日与考各员,苟有真知灼见,确能指出枪替实据者,务各密告首府。”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
赵丹据自己的真知灼见,循循善诱指导着何锦明。
真知灼见近反义词
真知灼见近义词:真才实学 灼见真知 英明神武 远见卓识 真知卓见 崇论吰议 崇论宏议 深知灼见 崇论闳论 一得之见
真知灼见反义词:老生常谈 一隅之见 孤陋寡闻 一得之见 一知半解 一孔之见 妇人之见
真知灼见成语接龙
真知灼见 见小闇大 大才榱槃 槃木朽株 株连蔓引 引鬼上门 门衰祚薄 薄技在身 身强力壮 壮气凌云 云罗天网 网漏吞舟 舟中敌国 国破家亡 亡矢遗镞 镞砺括羽 羽翼既成 成群集党 党同妬异 异口同声 声色货利 利出一孔 孔情周思 思绪万千 千古奇闻 闻鸡起舞 舞弊营私 私相授受 受制于人 人地生疏 疏不间亲 亲上成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砺 砺岳盟河 河清社鸣 鸣金收军 军令如山 山重水复 复蹈前辙 辙乱旂靡 靡然成风 风鬟霜鬓 鬓乱钗横 横眉立目 目不给赏 赏罚分明 明争暗斗 斗米尺布 布衣之交 交臂相失 失之交臂 臂有四肘 肘腋之患 患难与共 共度爱河 河不出图 图作不轨 轨物范世 世代书香 香象絶流 流风回雪 雪北香南 南山可移 移有足无 无地可容 容光焕发 发棠之请 请先入瓮 瓮里酰鸡 鸡虫得失 失惊打怪 怪声怪气 气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财害命 命世之才 才高行厚 厚此薄彼 彼此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