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于好的意思,言归于好打一生肖
言归于好(拼音:yán guī yú hǎ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九年》。
“言归于好”指闹过矛盾后,彼此重新和好(言:句首助词,无实义;归于:回到)。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宾语。
言归于好,出处解释和例句
言归于好拼音:
「yán guī yú hǎ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言归于好解释:
指闹过矛盾后,彼此重新和好
言:句首助词,无义。
归:返回,回到本处。
于:助词,无义。
好:友爱,和睦
言归于好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
言归于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当时,周王室势力越来越弱,天下诸侯各行其是。在诸侯混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些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的国家,这些国家就逐渐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齐国就曾经在齐桓公当政的时期,称霸诸侯。
齐桓公建立霸业初期,对稳定中原局势,防止夷狄入侵,曾经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期,齐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国内危机四伏,而齐桓公却日益骄横,所以各诸侯渐有叛齐之心。为了维持齐国的霸主地位,重修诸侯之好,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
软弱的周王室对于齐国会盟诸侯的行为非常不满,但是因为势力衰弱,无力与齐国抗衡,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派大臣宰孔前来周旋。宰孔先到齐国送祭祀宗庙的肉,表示对齐侯高看一等,然后顺路参加盟会。送齐侯祭品的时候,齐侯要行大礼,宰孔忙说:“天子有令,伯舅年事已高,可以不拜!”齐桓公还是故作姿态,坚持行了大礼。
这次参加会盟的诸侯国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在下面一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看法: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不得随便废立太子;第四,不可以立妾为妻,不可让妇人参与国事;第五,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士人不得世袭官职。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
葵丘之盟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会盟国的隔阂,使它们重新和好。
这次会盟还有个小插曲:宰孔因为要巡视各国,就先离开了盟会,前往晋国。他在半路碰上赶来参会的晋献公,就对晋献公说:“齐侯说什么‘言归于好’,其实全都是骗人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靠结盟来聚拢诸侯们的实力,让大家协助他攻打楚国,然后自己称霸天下。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
晋献公听了宰孔的话,马上打道回府了。
言归于好成语寓意
这场会盟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巅峰,让他登上了人生顶峰。重温这段充满荣耀的辉煌历史之时,仿佛又听到了一代霸主齐桓公“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该成语彰显了齐文化的和合包容精神,同时也带给人们些许启迪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些许启迪和感悟。
第一,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桓公的言归于好,体现了团结合作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这一美德应该弘扬和传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任何工作的进行,靠个人单枪匹马难以完成,都需要建立一个和谐而默契的团队,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人,纵使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如果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就不会在成功的路上走很远,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所以在个人发展中,善于团队合作具有非凡的价值。如果我们善于合作,一定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希望青年学子们都努力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树立双赢理念,懂得合作、善于沟通、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合作也意味着以德报怨,将以前的仇恨和误会一笔勾销。人们要见贤思齐,修炼尽弃前嫌的胸怀和气量,以一颗博大之心去包容、原谅朋友以及周围的人,让生活回归温馨、友善与祥和。
第三,与人合作,不仅要与人为善,团队成员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爱,还应善于发现、欣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具有容人之量。要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多包容别人的缺点。“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合作是人生与事业的最高境界,懂得合作,呼唤成功,在你与我间,架起一座紧密相连的桥梁,共同抵御风险,共同赢得利益,共同分享快乐。这才是生存之道。
言归于好成语辨析
言归于好—破镜重圆
两者都表示“重新和好”的意思。区别在于:“破镜重圆”只用于夫妻之间;“言归于好”应用范围广泛,夫妇可用,朋友也可用,而且不限于两个人。“破镜重圆”可表示“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的意思,“言归于好”不能。同样用于夫妻重新和好,“破镜重圆”发生在决裂之后,语义比“言归于好”重。
言归于好成语用法
言归于好成文用法
“言归于好”指彼此重新和好;用于曾一度有矛盾的人或人群之间;多用于朋友之间,也用于夫妻之间。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常作“想”“希望”“拒绝”等的宾语。
言归于好例句:
奉教撤兵,言归于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奉教撤兵,言归于好。”
老舍《离婚》:“张大哥往往是打倒原来的媒人,进而为要到法厅去的夫妇的调停者;及至言归于好之后,夫妻便否认第一次的介绍人,而以张大哥为地道的大媒,一辈子感谢不尽。”
郭沫若《再谈郁达夫》:“我们几位老朋友,尽管闹翻过一次,结果还是言归于好了。”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
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 现代·冰心·《一日的春光》
只要大哥肯给他一笔钱,为请客之用,他就会很快的找到事作,而后夫妇就会言归于好。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五二
奉教撤兵,言归于好。滑虽有罪,但逆弟止此一子,乞留上国,以延段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两人当下言归于好,一同吃了晚饭。 现代·张爱玲·《倾城之恋》
我们几位老朋友,尽管闹翻过一次,结果还是言归于好了。 现代·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主传》·四七
经过一番耐心的劝说,他们之间的误会终于被澄清,两人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近反义词
言归于好近义词:握手言欢、冰释前嫌、破镜重圆
言归于好反义词:积不相能、反目成仇、话不投机
言归于好同义异形
言归于好词组:言归和好
言归于好打一生肖
言归于好打一生肖的答案是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双方的关系破裂后又恢复和好,而“言”字在此处理解为说话,老鼠常常被认为是喜欢叽叽喳喳、交流的动物,因此人们常用言归于好来形容老鼠之间的关系。
言归于好的成语解释
“言归于好”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九年》。该成语指闹过矛盾后,彼此重新和好。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宾语。其近义词包括“冰释前嫌”、“破镜重圆”、“和好如初”等,反义词为“话不投机”等。
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鼠并不像其他生肖那样被广泛认为带来好运或幸福。然而,从“言归于好”这个成语的解释来看,鼠被用来形容关系恢复和好的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交流和关系修复方面的象征意义。尽管如此,鼠在其他方面的象征意义并不像其他生肖那样正面。
言归于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此起彼伏。其中齐国是发展快、实力强的国家,经常一手拿剑,一手拿橄榄枝,交替使用文、武两种策略。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夏天,他们在葵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参加这次集会的,有鲁僖公、宰孔(周王室执政者之一)、齐侯(齐国国君)、宋子(宋国国君)、卫侯(卫国国君)、郑伯(郑国国君)、许男(许国国君)、曹伯(曹国国君)。他们相聚在这里,重温过去的盟约,希望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大家认为,这样做是合乎礼仪的。
周王派宰孔把祭赏赐给齐侯(齐桓公),说:“天子祭周文王、武王,派我把祭肉赐给您。”齐桓公正要下阶跪拜。宰孔说:“别着急,天子的命令还没有读完呢。天子还说:由于伯舅(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称伯舅)年龄很大了,又有很大的功劳,因此赏赐升格一级,不用下阶跪拜了。”
齐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面前,我怎么敢不下拜呢?如果我不下拜,就有损于为臣的礼仪,使天子蒙羞。”说着,齐侯下阶跪拜,然后才登堂接受祭肉。
同年的秋天,齐侯在葵丘与诸侯会盟,说:“凡同属我们盟的人,在盟誓之后,就要友好相处。”
宰孔比其他诸侯先走一步,在路上遇到了晋侯(晋献公),宰孔说:“您不要去参加会盟了。齐侯不致力于修德,而勤于远征,所以他向北袭击山戎,向南攻打楚国,在西边举行了这次会盟。至于齐国是否向东边征伐还不知道,但它向西征伐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啊!晋国在西,大概会有祸乱了!您一定要致力于安定国内的祸乱,不要致力于参加会盟。”听了宰孔的这番话,晋侯就回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