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的意思,以邻为壑 仁人所恶
以邻为壑(拼音:yǐ lín wéi h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以邻为壑”原义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到邻国去(壑:深沟;深坑)。后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以邻为壑,出处解释和例句
以邻为壑拼音:
「yǐ lín wéi hè」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以邻为壑解释:
壑:深沟。把邻国当作排泄本国洪水的大水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邻为壑出处:
《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洚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以邻为壑”这个成语。
以邻为壑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丞相叫白圭,不仅善于经商,还是个出色的水利学家。他曾为魏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有一定的功绩。但是他的治水方法,主要是修筑堤坝,用以阻拦洪水冲入本国国境,至于邻国是否将因此泛滥成灾,他就不管了。
白圭对自己的治水工作相当满意,曾得意地对孟子说:“我很懂得治水,我的方法恐怕要胜过大禹哩!”孟子冷笑一声,不客气地说:“算了吧!你那叫什么治水呀!你知道大禹是如何做的吗?”
原来,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白圭完全不同。在大禹之前,鲧(gǔn)治了九年水,仍然没有把水治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觉得鲧办事不力,就把他杀了,又改收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当时黄河中游有座龙门山,挡住了河水的去路,致使河水溢出河道,造成水灾。禹就领人开凿龙门山,开了一个大口子,让河水畅行无阻。就这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孟子回顾了这段历史后,对白圭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应自然,让洪水顺着河道自然流淌,最终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而你治水的方法却是以邻为壑,人为修建堤坝和河道,把洪水引到邻国去。洪水没有顺着河道自然流走,到了邻国还是会引发大洪水。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做的,你怎么能和大禹相提并论呢?”
白圭听了孟子的批评,不禁羞愧万分,再也不宣扬自己治水的功绩了。
以邻为壑成语寓意
以邻为壑,其实质就是损人利己,可是白圭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到处吹嘘他治水的本领。诚如孟子所说的是“仁人之所恶也”。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如商家之间的竞争,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你知道“以邻为壑”,别人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有了困难和问题,应该正确地面对,合理地解决,而不应该把问题和困难嫁祸给别人,这样对别人不好,同样对自己也不利。心中充满阳光,世界才更精彩。
以邻为壑成语用法
以邻为壑成文用法
“以邻为壑”比喻把困难、灾祸等推给别人;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以邻为壑例句:
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事从来不为别人着想,甚至以邻为壑。
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清·黃遵憲《乙丑十一月避亂大埔三河虚》詩:“人盡流離呼伯叔,時方災難又干戈。諸公竟以鄰為壑,一夜喧呼賊渡河。”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以邻为壑’,全不为别部、别地、别人想一想,这样的人就叫做本位主义者。”
隔壁化工厂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排放到校园里,这种~的做法,实在叫人忍无可忍。
以邻为壑近反义词
以邻为壑近义词:嫁祸于人 故入人罪
以邻为壑反义词:雪中送炭 相濡以沫 与人为善 僵李代桃 引咎自责 不相为谋 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