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殆的意思,知止不殆造句

 成语词典   2024-09-19 10:31   111 次浏览 人阅读  0 条评论

知止不殆的意思,知止不殆造句

知止不殆,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zhǐ bù dài,释义:指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出自老子《道德经》。

知止不殆,出处解释和例句

知止不殆拼音:

「zhī zhǐ bù dà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知止不殆解释: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止: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不殆:不危险。

知止不殆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更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知止不殆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

知止不殆例句:

《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赵弼《两教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春秋·老子·《老子》·第四十四章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东汉·班固·《汉书·疏广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赵弼·《两教辨》

〔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当学会知止不殆,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和欲望的泥潭。

知止不殆近反义词

知止不殆近义词:知足不殆、知止不辱

知止不殆同义异形

知止不殆词组:知止不辱、知足不殆

作者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家哲学

据统计,在《老子》中,“知止”凡3见,分布于2章中。

第二十一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联系本章的前段,此文的意思是说,当初建立了分封制,你们(侯王等)都有了名分。名分既然有了,就应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灭顶之灾。从而可以看出,老了这单是要侯王等统治者“知止”。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此句,前面己作了分析。“知止”与“知足”义近,“知足”而后“知止”。“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是说,只要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什么危险。这样一来,才能使自己的宝座和身体安然无恙。

从以上两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子要他们“知止,的是侯王等统治者,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老子看来,备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劳苦一生,终不得温饱,有什么“知止”可言?

本文地址:http://chengyu.guanyikai.com/3128.html
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由 成语词典 大全网 小编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联系方式


智恩太阳能集热控制柜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