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的意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风雨如晦造句
风雨如晦,汉语成语,拼音是fēng yǔ rú huì,释义: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如晦,出处解释和例句
风雨如晦拼音:
「fēng yǔ rú hu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风雨如晦解释:风雨如晦的意思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晦:黑夜。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一样。常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风雨如晦出处: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后边与“鸡鸣不已”连用。
风雨如晦例句: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南史·梁纪下·简文帝》:“自序云:‘ 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赞,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於此,命也如何。’”
清·汪琬《来虞先生年谱后序》:“先生严禁境内不得擅建生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郭沫若《星空·归来》: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
王大爷生长在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风雨如晦近反义词
风雨如晦近义词:风雨如磐 凄风苦雨 风风雨雨 风雨凄凄 风雨交加 风雨晦暝
风雨如晦反义词:天朗气清 风和日丽
风雨如晦成语接龙
风雨如晦 晦迹韬光 光风霁月 月夕花晨 晨昏定省 省吃俭用 用夏变夷 夷然自若 若即若离 离乡别井 井渫不食 食不餬口 口是心非 非意相干 干啼湿哭 哭天喊地 地下修文 文圆质方 方言矩行 行不副言 言不顾行 行远自迩 迩安远至 至人无梦 梦断魂劳 劳而无功 功成名遂 遂心如意 意气用事 事不过三 三老四少 少私寡欲 欲壑难填 填坑满谷 谷马砺兵 兵车之会 会者不忙 忙中有错 错彩镂金 金屋贮娇 娇声娇气 气冲斗牛 牛角之歌 歌功颂德 德輶如羽 羽毛丰满 满舌生花 花攒锦聚 聚少成多 多谋善断 断鹤续凫 凫居雁聚 聚萤积雪 雪飘如絮 絮絮叨叨 叨在知己 己溺己饥 饥附饱扬 扬名显亲 亲痛仇快 快人快语 语近词冗 冗词赘句 句栉字比 比屋而封 封刀挂剑 剑戟森森 森罗万象 象齿焚身 身名俱泰 泰来否往 往蹇来连 连宵达旦 旦暮入地 地平天成 成千论万 万象森罗 罗之一目 目光炯炯 炯炯有神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fēng yǔ rú huì,jī míng bù yǐ) 解释: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
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示例: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让爵让产,史不绝书。 清·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第三章
原诗赏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郑风·风雨》,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描写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天色阴沉、鸡鸣不已的时刻,更加强烈地思念她的丈夫。思而不见,使她痛苦、凄凉、怅惘。正在此时,久别的丈夫突然回到了家里,自然使女子喜出望外。原诗是这样的:
《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三章诗的内容基本相同,皆以“风雨”为其背景:“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凄凄”,形容风雨凄寒;“潇潇”形容风雨急骤;“如晦”,形容昏天暗地如黑夜一般。由此可知,风雨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白天发生的。风雨交加之下,鸡群骚动,叫个不停。此景此境,孤独凄凉的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这就为接下来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作了氛围上的烘托。
“最难风雨故人来”,来人更何况是在心中久盼的夫君。各章的后两句诗,仅变换一个字;“夷”、“瘳”、“喜”。“夷”是愉快、喜悦的意思。“瘳”是病愈——已经见到久盼的心上人,心病怎能不全消。“喜”是欢喜。全诗三章,末句都用“云胡不”的反问句,突出强调了“既见君子”时的欢喜。当意中人到来时,女主人公不由得欣喜若狂。由此,我们想到,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未见君子之前,思念是有多么的痛苦、寂寞是有多么的难熬、期盼是有多么的强烈。
诗歌寓意
这是一首情深意长的爱情诗,然而一首优美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丰富的。对这样一首情诗,汉代的《毛诗序》的解释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也就是说,身逢乱世,人们往往更加思念品德高尚的的君子。“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因此成为名句。人们用“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
“鸡鸣不已”则比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气节。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于一九三七年春天,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作了一幅著名的中国画《风雨鸡鸣》。徐先生画了一只在暴风雨中,站在巨石之上,引吭高啼的公鸡,此画即取材于这首诗,象征画家盼望着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发出救亡的呐喊,使这幅画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上达到了完 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