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的意思,一知半解造句
一知半解(拼音:yī zhī bàn ji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沧浪诗话·诗辨》。
一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一知半解,出处解释和例句
一知半解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一知半解解释:一知半解的意思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形容知道得少,理解得也不深。
一知半解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知半解”。
成语典故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作没有一点新意,开始是模仿刘禹锡,后来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诗醇》时,作者却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他评论苏东坡的诗时说:“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作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陈师道却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后来学李太白,这样评价是对苏轼的诗作并不了解的缘故。”后来,人们用“一知半解”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东西并不多。
成语寓意
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信的出发点。诚信学习就要求学习要认认真真,要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反映客观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句话说:“学当专精,文以载道。”诚信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如果一个人对于知识光求表面理解、泛泛掌握,只会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学习劳而无功。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一知半解,往往喜欢道听途说,也容易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可以说,一知半解者比无知者更愚蚕,更荒唐,更容易坏事,还常常留下笑料始笑众生。学习也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有句话说:“一个人学的知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越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因为知道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不懂装懂,那样只会让自己浅尝辑止,停留于一知半解。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人学习知识不仅要全面学习、系统学习,还要深钻细研,力求弄懂吃透。切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只求浅尝辑止,否则学习得快,忘记得也快,到最后学习没有半点长进。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在学习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果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话,只会自欺欺人,让自己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无法得到提高,只会显得肤浅无知。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一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一知半解例句:
宋代张拭《张南轩文集·寄周子充尚书(其一)》:“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
明代李贽《与焦漪园太史》:“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接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清·颐琐《黄绣球》第八回:“我也只得一知半解,不懂什么。”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大道冥冥,固非一知半解者所能妄测,若必以胶固之见解之,谬矣。”
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弃言·一》:“是后见有旧刻医药诸书,皆略加披阅,但一知半解,不以此等书中所言者为人处方治病,唯籍作考证古史之资料,如论胡臭与狐臭一文,即是其例也。”
我们在学习上要肯下苦功夫,不能抱只求一知半解的态度。
一知半解近反义词
一知半解近义词:一孔之见 浮光掠影 囫囵吞枣 似懂非懂 不知其二 孤陋寡闻 井蛙之见 目光如豆 坐井观天 一知半见 管窥蠡测 不求甚解 打破砂锅 以点带面
一知半解反义词:真知灼见 真才实学 博古通今 鞭辟入里 心领神会 通古博今 融会贯通 入木三分 见多识广 打破沙锅问到底 通今博古 打破沙锅璺到底
一知半解成语接龙
一知半解 解甲休兵 兵车之会 会家不忙 忙里偷闲 闲情逸志 志在四海 海沸波翻 翻箱倒箧 箧书潜递 递胜递负 负手之歌 歌声绕梁 梁孟相敬 敬贤重士 士农工商 商彝周鼎 鼎足而三 三心二意 意气高昂 昂头挺胸 胸怀大志 志满气得 得意扬扬 扬清抑浊 浊泾清渭 渭阳之情 情投意和 和璧隋珠 珠宫贝阙 阙一不可 可想而知 知过能改 改过迁善 善气迎人 人才难得 得步进步 步月登云 云开雾释 释知遗形 形影相依 依依不舍 舍己救人 人中骐骥 骥伏盐车 车驰马骤 骤风急雨 雨散云收 收成弃败 败不旋踵 踵武前贤 贤母良妻 妻儿老小 小鸟依人 人千人万 万念俱寂 寂天寞地 地旷人稀 稀奇古怪 怪事咄咄 咄嗟之间 间见层出 出没不常 常年累月 月旦春秋 秋风瑟瑟 瑟调琴弄 弄兵潢池 池鱼堂燕 燕雀处堂 堂而皇之 之死靡他 他山之石 石火风烛 烛照数计 计不旋踵 踵接肩摩 摩肩擦踵 踵武相接 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