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的意思,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汉语成语,拼音:yì fù rú shì,意思是也像是这样。出自《世说新语·尤悔》。
亦复如是,出处解释和例句
亦复如是拼音:
「yì fù rú sh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亦复如是解释:亦复如是的意思
复:又,再。也是这样。
亦复如是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同样
亦复如是例句:
《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亦复如是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近反义词
亦复如是近义词亦复如此 年年如是
亦复如是成语接龙
亦复如是 是非之心 心神不定 定于一尊 尊师重道 道貌岸然 然糠自照 照章办事 事不师古 古木参天 天悬地隔 隔皮断货 货贿公行 行不逾方 方寸之地 地塌天荒 荒淫无道 道边苦李 李郭同舟 舟水之喻 喻之以理 理所必然 然荻读书 书生之见 见仁见智 智均力敌 敌国通舟 舟车劳顿 顿足失色 色丝虀臼 臼头深目 目送手挥 挥金如土 土崩鱼烂 烂额焦头 头昏眼花 花烛洞房 房谋杜断 断长补短 短见薄识 识时通变 变古易俗 俗不可耐 耐人咀嚼 嚼墨喷纸 纸短情长 长计远虑 虑周藻密 密不通风 风清月明 明媒正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善 善马熟人 人事代谢 谢馆秦楼 楼船箫鼓 鼓唇咋舌 舌敝唇焦 焦心劳思 思患预防 防患未然 然糠照薪 薪尽火传 传经送宝 宝刀不老 老成持重 重温旧业 业精于勤 勤能补拙 拙贝罗香 香药脆梅 梅妻鹤子 子孝父慈 慈眉善目 目光炯炯 炯炯有神 神不附体 体贴入微 微显阐幽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用语,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识知、能了知的所有现象,都归于“心”这个概念的范围中。“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二、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三、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四、识蕴: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bō rě)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